青協上年度接獲1/4個案曾行騙或受騙 有23歲女生遭電騙2萬元

社會

發布時間: 2018/07/16 14:31

最後更新: 2018/07/16 17:03

分享:

分享:

(經濟日報記者攝)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於2017/18年度,接觸了236名高危或與科技罪案相關的青少年,當中約1/4曾行騙或受害,最多是涉及「網上騙案」(26人),包括網購騙案、網上交友騙案、電話騙案及賺快錢騙案。

15歲Jimmy有次在網上收到交友邀請,對方主動引誘他以「紅包」買色情短片,好奇心驅使下他就買了一段短片,他指:「短片看表面是會令人興奮的,但打開短片後心情大跌,發現只有幾秒鐘的性行為畫面。對方立即問要不要再買。我以為下一段短片的時間會長一點,就買了。」Jimmy共買了4次,花了百多元人民幣才發現被騙。

除了受騙者,中心亦接觸過曾行騙的人。有一位年約20歲的女生,每月月尾「手緊」時都會在交友平台上邀約男生外出約會,又會要求對方送她名牌手袋,然後轉售手袋賺取現金,不再理會對方。這行為持續了9個月,她共騙得萬多元,直到後來被社工發現,經輔導下得知行為有機會觸犯罪行,才沒再使用交友平台行騙。

此外,也有不少受害人被人利用心理需要,信任網絡虛擬關係或資訊。22歲阿慧由於生活圈子狹窄和需要長時間工作,都會用交友應用程式結識新朋友。有天認識了一名男子,外出約會數次後,對方要求發生性行為,她最終答應。惟後來才知道對方已婚,感覺受騙。她寄語交友應用程式使用者:「用APP不是問題,但不要輕易約出來,比較危險。」

16歲的阿偉一直想買一對原價$700的品牌球鞋,有天在網上看到一模一樣的產品,卻只售$70。雖然有心理準備或會貨不對辦,但因為金額少,加上朋友慫恿就決定一試。收到貨後,鞋的款式跟相片一樣,招牌卻不同了,他只好把球鞋丢掉。

而眾多個案中損失金額最大的是一名23歲的女生,她損失2萬元。她的家人與內地有聯繫,有天收到自稱內地公安的電話,指要進行資產審查,著她把一部分資產轉到某戶口。對方不停催逼她,最後她匯了2萬元到深圳。騙徒沒再出現,她才驚覺被騙,報警處理。

青協指,青少年往往因為情緒需要或貪小便宜需被騙,普遍因損失金額小、或對自己行為感到羞愧而不報警,最後姑息騙徒。而且部分青年危機意識低,會單純相信網上資訊,最後遭騙財騙色。而行騙者則一般出於貪心,以為在網上活動無跡可尋,或會認為是被騙者讓人有機可乘而犯案。

此外,近年科技產品愈來愈普及,科技罪行不只是出現在中學生身上,有不少小學生亦會牽涉其中,青協建議政府跟不同機構合作,盡早加強防治教育,如教育相關法規、騙徒和受騙者心理等。而小學生常見罪行,包括偷拍同學性感照,繼而網上發佈、或進行網上欺凌。

去年10月起,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推行為期3年的「Project iSmarter青少年科技罪行防治服務」,為6至24歲高危青少年、老師和家長提供網絡罪行預防教育、危機評估及輔導支援,至今收到152個轉介個案。

家計會最近亦推出新書《網想世界》,助少年了解網絡性文化和安全善用網絡。家計會資深教育主任周卉卉表示,互聯網上有機會遇着虛假的資訊及扭曲的觀念、不懷好意的人、令人過度沉迷的引誘等陷阱。與網友接觸時須保持警覺性,及懂得保護個人私穩及自身安全。

據香港警務處,於2018年首季,警方共接獲119宗網上情緣騙案,較去年同期上升230%。警方亦呼籲,如遇騙案,可致電防騙熱線18222求助。

暑假期間,青少年將有更多時間花在網絡上。香港青少年協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督導主任陳文浩呼籲青少年注意以下事項:

  • 提高警覺,在網絡世界不要輕信別人
  • 不應借錢給網友或進行金錢交易
  • 應在官方網站購買物品
  • 如受騙,即使金額不多,亦要報警處理,不應抱「大事化小」心態
  • 遇有懷疑,可致電青協 24876151或WhatsApp 55967780查詢